查看原文
其他

同心同行 致敬致远丨广州市文联办公地点的历史文化渊源

南国文艺 2023-04-10


70年筚路蓝缕,使命召唤;70年沧桑巨变,重任在肩。1950年10月1日,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典礼隆重举行。今年是广州市文联成立70周年,“南国文艺”特别推出“同心同行 致敬致远”专栏,共同回顾广州文艺与文联事业的发展历程,在凝视出发点中重温我们的初心, 在回望来时路中铭记我们的使命。新时代,我们,再出发!

       广州市文联成立于1950年,现有直属事业单位广州市文艺报刊社,团体会员包括14个文艺家协会以及11个区文联,联系着全市各文艺家协会、学会、研究会等数万名会员和全市广大文艺爱好者。1950年—2020年,广州市文联不断发展壮大,曾先后在越秀区南部永汉北路的仙湖楼、北部越秀山下应元路清泉街新编2号、中部文德北路文化大楼和东风中路东建大厦四个地点办公。由于地处广州市核心地段,各办公地点都与广州市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关,值得研究探讨。

广州市文联历年办公地点位置图


办公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历史文化渊源



       永汉北路仙湖楼。1950年10月,广州市文联筹委会成立,当时的办公地点在永汉北路7号之一(现北京路233-235号)。当年这座建筑物上有“仙湖”二字,本文简称“仙湖楼”。仙湖楼位于仙湖街,据广州城坊志记载:“西湖亦曰仙湖,在古瓮城西”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(1017-1073),世称濂溪先生,曾任职广东提点刑狱,后人于西湖上建濂溪书院纪念他。清初诗人梁佩兰(1630 -1705)曾居于此。梁佩兰是广东南海人。其诗歌意境开阔,功力雄健俊逸,与屈大均、陈恭尹同被尊为“岭南三大家”之一,是清初有全国影响的著名诗人,梁佩兰亦善作词、书法、绘画。词作被誉为清初粤词大家。书法合李邕、苏轼、米芾三家为一体而自成风格。他在仙湖街居住时,曾写过一首诗,其中一句是“十年闭户常寡出,自筑仙湖一茅室”,梁佩兰的故居现已无从考据。
       1953年4月以后,由于机构调整等原因,广州市文联并入广州市文化局,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地点。

永庆北路7号之一(现北京路233-235号)

       越秀山下清泉街新编2号。1978年1月,广州市文联恢复活动,办公地点在越秀区应元路清泉街新编2号(现应元路15号2楼)。清泉街坐落于越秀山南麓的老广州中轴线上,中山纪念堂的后面,得名于“清泉精舍”。清泉精舍是明代大诗人黎民表及其父建造的居所。黎民表(1515-1581)从化县韶洞人(今从化区灌村),明代大儒黄佐的得意弟子。他饱学深思,尤长于诗,与四位诗人在南园结诗社振兴岭南诗学,人称“南园后五子”。黎民表正、草、篆、隶书皆善,书作被人称为“超品”。
       应元路有条广州人熟知的“百步梯”,据专家考证,是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在1820年创立的省级官办最高学府——学海堂所在地。学海堂开清代后期广东书院讲求实学风气,形成东塾学派。它是当时华南最重要的学术中心,在教育、印刷、建筑等领域也有重要地位。学海堂培养了大量人才,如梁启超、胡汉民,也是中国最早实行导师制的学府。学海堂大大提升了岭南的读书风气,使前期落后于江浙的广东学术有了迅速发展。
       与清泉街近在咫尺的盘福路朱紫街 87 号,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大师聚徒讲学之所——春睡画院。该屋于1930年由高剑父购得后修葺而成,取名“春睡画院”(来自诸葛亮“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迟迟”诗句)。高剑父提倡革新中国画,反映现实,师法自然,吸取日本的西洋绘画技法,开创了风格独特的岭南画派。1933年画院全盛时,从学者达120多人,为“新国画运动”培养了关山月、黎雄才、方人定、司徒奇等一大批艺术大师,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。春睡画院,堪称岭南画派的“摇篮”,且素有广东画坛的“黄埔军校”之称。现春睡画院原址已成为高剑父纪念馆。

清泉街新编2号(现应元路15号)

       文德北路文化大楼。1987年春,广州市文联机关迁至文德北路170号文化大楼4楼。文德路是广州历史悠久的文化街,与北京琉璃厂、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齐名,沿路历来有古玩文物、古籍字画、陶瓷、字画装裱等商店。文德路旧名“府学东街”,因明清时位处广州府学(广州三大学宫之一)而得名,民国七年(1918年)拓阔为马路,取路东街巷文德里改今名。在文化大楼对面的中山图书馆南馆(今文德路62号),过去叫“南园”,是广州最古老的文人集雅之地。明朝洪武年间,广州籍人士孙蕡、王佐、赵介、李德、黄哲在南园组织诗社,开岭南风雅之先,人称“南园五子”。嘉靖年间,此地改为大忠祠,纪念宋末三杰文天祥、陆秀夫、张世杰。文化大楼的背后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,是邱氏书院,也是,后来成为康有为创办的著名学堂——万木草堂。中法战争后,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,于1891年(光绪十七年)租借“邱氏书院”作为讲学堂,创办了万木草堂,聚徒讲学,当时正在学海堂书院读书的陈千秋、梁启超等人纷纷前来宣传改良主义思想,开展政治活动,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。

文德北路170号文化大楼

       东风中路东建大厦。1989年,广州市文联开始在东风中路503号东建大厦办公。东建大厦北面的法政路湛家巷,是明代哲学家、教育家湛若水的园宅——湛家园。湛若水(1466-1560)人称“甘泉先生”。生于广东增城沙贝(今新塘)。于弘治七年(1494年)往江门受学于理学大师陈献章(白沙)门下,得陈献章谆谆教诲,悟出“随处体认天理”的心学方法,大受陈献章赞赏,寄以继承衣钵的厚望。湛若水不负师望,他一生的学术、教育活动,均致力于继承和发扬白沙精神,不遗余力传播白沙学说,足迹所至,多创建有书院,宣讲白沙之学。嘉靖十九年(1540年),湛若水结束了边做官边讲学的生活,致仕返回广东,在广州天关、博罗罗浮山、南海西樵山、增城甘泉都各置住处及建书院,四季分居四寓。自作《四居吟》以志其乐,中有“罗浮春花发,西樵夏木蕃;天关秋水清,甘泉冬背寒”之句,可见其逍遥自在。四寓之中,以居于广州闹市的天关的寓所最大,在此建了一座占地数十亩的园宅——湛家园,在府第南边兴建了一座取名“天关精舍”的书院。湛家园成为湛氏家族的聚居地,以后在鸦片战争中被毁,在废墟中重建的街道,命名为湛家大街和湛家巷。(现在居民区门牌仍有“湛家五巷某号”)。天关书院后来成为居民区,被谐称为“天官里”(今东风中路一段)和“天官后街”(今人民后街)。1905年,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广东法政学堂,1907年迁入天官后街,1924年并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广东大学,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天官后街一带开辟了马路,命名为“法政路”。今广州市文联的办公地点东风中路503号,正是当年“天官里”一带。

东风中路503号东建大厦


百年文艺根脉传承及其影响



      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·布罗代尔在《文明史》中指出:“一种文明(或一种文化)是其文化财富的总和;其地域是其文化的领地;其历史是其文化的历史。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主张“天人合一”,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(老子《道德经》)。地域的文化积淀,对当地的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广泛而绵长的。岭南文化的核心城市广州,越秀区是一个凝聚了深厚岭南文化内涵的中心城区,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,广州市文联的办公地点均在越秀区的范围之内,历史文化渊源的传承脉络是清晰的,试举几个例子:

       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,在广州任职四年,踏遍了南粤的山山水水,留下了以身作则的清廉故事,他的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诗句万代传颂,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了“二程”(程颐、程颢)和朱熹。到南宋中期,陆九渊首创心学,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独立学派,发展到明代的王阳明,心学及其后学成为晚明学术思想的主流。湛若水与王阳明是好友,他的甘泉学说与阳明心学二说并立,时称“王湛”之学,具有全国影响。陈白沙、湛若水创立了岭南心学,对岭南思想史、文学史和中国书法艺术作出重大贡献;陈白沙自创的茅龙笔,带来了书法工具的新理念、新思维。


       ◆由阮元创办的学海堂,对近现代学术研究和维新变法作思想准备和人才培养,对广东早期的新文学运动有直接的影响。学海堂的出现及东塾学派的崛起,无疑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,并使岭南的学术展现出全国性的高度。由于经世致用、读书明理、崇尚科学的风气浓厚,在这样的土壤上自然会孕育出追求变革、政治维新的萌芽,为社会的大变革做好充分准备。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孙中山、朱执信、胡汉民等人,就是在学海堂学风直接和间接影响下登上历史舞台的。


       ◆学海堂与摄影也有渊源,学海堂学长南海人邹伯奇,不但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,而且精于天文、光学、机械,堪称近代科学先驱,1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光学,到了1844年制成照相机,邹伯奇也因而被世人称为“中国照相机之父 ”。邹伯奇撰写的《摄影之器记》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 ,也使广东的摄影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。


       ◆欧阳予倩在广东戏剧研究所提出粤剧北剧化改革,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,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的“薛马争雄”,推动粤剧的革新。中国小提琴第一人马思聪,在研究所属下的音乐学校主持西洋乐队,对广东音乐的革新带来新风气。


       ◆春睡书院高剑父创立的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岭南画派,跨越岭南,走向全国,造成相当声势和影响。后来成为广州市文联副主席的胡根天,20世纪前期在广东成立赤社(后改称“尺社”)美术研究会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,为广东现代美术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。




一点体会



       广州市文联历年的会址与广州市的历史文化渊源竟有如此联系,既是偶然,也属必然。古老羊城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,在城市核心区的各个角落,历朝历代的文化沉积不断堆积,各类历史文化人物的活动足迹重重叠叠,无数历史事件不断上演,当我从大量的史料中挖掘出一些被岁月所深埋的往事时,不由得发出惊叹!那些尘封已久的人物在眼前鲜活起来了;许多原本以为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了;许多模糊的历史真相逐步清晰起来了。广州市文联四个办公地点都与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、事件有缘,这不仅仅是偶然巧合,在广州这片文化旺地,只要在城内办公,所在地的周边就不缺历史文化故事。而对于广州市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,历史就在自己身边,更显得意义非凡。广州不仅仅是“千年商都”,更是一块文化宝地,是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“文艺旺地”,还有很大的深入研究和发掘、宣传空间。广州市文联在这块文艺旺地上,承先启后,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

供稿丨黄建中
编辑丨果果、未来
往期回顾◆唱响奋进旋律 文艺暖心助力“礼赞最美逆行者” ——广州文艺志愿者致敬白衣天使同舟共济 文艺战“疫”——致广州市文艺工作者的倡议书

◆广州市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

广州文艺百家◆潘伟行:戏剧艺术的朝圣者◆张良:风雨过后是彩虹◆陈永锵:墨酣色浓写铿锵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